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林业行业发展状况(林业行业发展状况怎么写)

2023-11-20 8694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 我国森林现在的状况
  3. 怎样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快林业发展,

  

2、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

  

3、一、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4、 1.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局面正在形成。“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近几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地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得到加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各类商品林基地建设方兴未艾,林产工业得到加强,经济林、竹藤花卉产业和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山区综合开发向纵深推进。森林资源的培育、管护和利用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组织、法制和工作体系。建国以来,林业累计提供木材50多亿立方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6.55%,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状况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2.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有一个大转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6、 3.加快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对林业的威胁仍很严重。林业管理和经营体制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整体上讲,我国仍然是一个林业资源缺乏的国家,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非常脆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林业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

  

7、 4.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8、二、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

  

9、 5.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0、———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

  

11、———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12、———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13、———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14、———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城乡林业协调发展。

  

15、 7.主要任务。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和农民收入。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16、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保护好天然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和古树名木;努力营造好主要流域、沙地边缘、沿海地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堤岸防护林;努力绿化好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道渠两旁;努力建设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同时,要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17、三、抓好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

  

18、 8.坚持不懈地搞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加大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天然林采伐管理,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天然林资源。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切实落实对退耕农民的有关补偿政策,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继续推进“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各种防护林体系,集中治理好这些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灾害。切实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通过划定封禁保护区、种树种草、小流域治理、舍饲圈养、生态移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综合措施,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尽快使首都及主要风沙区的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扩大自然保护面积,提高保护水平,切实保护好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快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工程,在条件具备的适宜地区,发展集约林业,加快建设各种用材林和其他商品林基地,增加木材等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减轻生态建设压力。

  

19、 9.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义务植树要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单位绿化的责任范围,落实分工负责制,并加强监督检查。绿色通道工程要与道路建设和河渠整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城市绿化要把美化环境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建设水平。鼓励军队、社会团体、外商造林和群众造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

  

20、四、优化林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

  

21、 10.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以集约经营方式,发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突出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竹藤花卉、森林食品、珍贵树种和药材培植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我国地域辽阔、生物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出口林产品。

  

22、 11.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根据市场需要、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抓紧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规范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对农民生产的木材允许产销直接见面,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

  

23、 12.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林业发展。针对我国林业基础薄弱、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要加大引进力度,着力引进资金、资源、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扩大林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制定有利于扩大林产品出口的政策,完善林产品出口促进机制,提高我国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海外林业开发。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我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输出管理,防止境外有害生物传入。认真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加强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4、五、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25、 13.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这是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严格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权属明确并已核发林权证的,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发林权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并尽快核发权属证明。退耕土地还林后,要依法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26、已经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对目前仍未造林绿化的,要采取措施限期绿化。

  

27、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上一轮承包到期后,原承包做法基本合理的,可直接续包;原承包做法经依法认定明显不合理的,可在完善有关做法的基础上继续承包。新一轮的承包,都要签定书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对已经续签承包合同,但不到法定承包期限的,经履行有关手续,可延长至法定期限。农户不愿意继续承包的,可交回集体经济组织另行处置。

  

28、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凡群众比较满意、经营状况良好的股份合作林场、联办林场等,要继续保持经营形式的稳定,并不断完善。对其他集中连片的有林地,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对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享有优先经营权。

  

29、 14.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当前要重点推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使用权的流转。对尚未确定经营者或其经营者一时无力造林的国有宜林荒山荒地荒沙,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给附近的部队、生产建设兵团或其他单位进行植树造林,所造林木归造林者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促进林木合理流转,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30、要规范流转程序,加强流转管理。认真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流转过程中,要坚决防止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公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要切实加强对流转后应当用于林业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31、 15.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国家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2、 16.深化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由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把目前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分离出来,转由政府承担,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国有森工企业要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进行企业重组,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职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改革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33、深化国有林场改革,逐步将其分别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对其内部结构和运营机制作出相应调整。生态公益型林场要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商品经营型林场和国有苗圃要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经营潜力,增强发展活力。切实关心和解决贫困国有林场、苗圃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公有制林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地区的林场和苗圃联合体,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4、 17.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改革和完善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对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采取不同的资源管理办法。公益林业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要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将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要逐步改变现行的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在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报账制的同时,安排部分造林投资,探索直接收购各种社会主体营造。

  

35、六、加强政策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36、 18.加大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入。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国家财政要重点保证;地方规划的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投资,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部门规划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投资,要纳入相关工程的总体预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财政支农资金,也要适当增加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造林补助标准。随着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关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原来由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事业投入,国家给予必要支持。

  

37、 19.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国家继续对林业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具体贷款期限可根据林木的生长周期由银行和企业协商确定,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鼓励林业企业上市融资。

林业行业发展状况(林业行业发展状况怎么写)

  

38、 20.减轻林业税费负担。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予以规范。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步取消原木、原竹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征收的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部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由财政解决。

  

39、七、强化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

  

40、 21.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条件恶劣地区造林、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防沙治沙、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林农复合经营、林火管理与控制及主要经济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性技术。抓好林业重点实验室、野外重点观测台站、林业科学数据库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要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在扶持基础性、公益性林业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推动非公益性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走向市场。鼓励林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稳定科技工作队伍。对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林科教、技工贸相结合。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根据林业建设特点,建立各类林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加大对林业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41、 22.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加快林业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林业工程质量监管、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根据新情况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42、 2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要充分认识加强林业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根据加快林业发展的需要,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政府的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林业动态监测体系,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对我国的森林资源、土地荒漠化及其他生态变化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健全林业推广和服务体系,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林业行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促进林业发展再立新功。

  

43、 24.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林业工作。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民兵、青年、学生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要发挥各自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国土绿化事业。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保护森林、绿化祖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积极承担造林绿化任务。要大力加强林业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生态安全意识。中小学教育要强化,普及林业和生态知识。新闻媒体要将林业宣传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

  

44、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积极投身林业建设的伟大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45、http://kbs.cnki.net/Forums/38711/ShowPost.aspx

  

1997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3.9%,人均有林地面积仅1.7亩,在世界上排在120位以后。根据国外对森林资源综合效益的研究,如果从兼顾森林的环境效益和木材供应的角度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拥有森林面积5亩,被认为是木材自给自足的一条最低界线。按此标准推算,我国需要将森林面积扩大到65亿亩以上,即全国森林覆盖率应达到45%以上,而且还必须搞好抚育管理,保持良好的林相,使林木良好地生长。

  

我国农村由于能源短缺,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绝大部分是薪柴和秸秆,致使薪炭林资源需求过大,对用材林和其他林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每年消耗于薪柴的数量约占森林总消耗量的32.5%,但是中国目前薪炭林资源只能供应所需薪材总量的75%,其余的25%实际上是靠乱砍滥伐、破坏用材料资源取得的。中国薪柴采伐已超过合理采樵量的30%。过度的薪柴消耗,致使森林植被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起区域性气候、环境恶化;大量秸秆被燃用而无法还田,使得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生物质能量作为燃料过度消耗,引起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农村能源建设及能源环境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连年植树造林,给我国森林资源带来多大的变化?国家林业局今天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自1994年至 1998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43%,净增森林面积1370.3公顷。从整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喜忧参半,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全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6.55%;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不含台湾省)4666.7万公顷,蓄积量10.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马福介绍说,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从1994年开始,19 98年结束。这期间,全国森林面积年均增长273.4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长 205万公顷,占年均净增量的74.8%;林木年均生长量45752.5万立方米,消耗量37075.2万立方米。这表明,我国林业工作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保持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和林木蓄积量继续大于消耗量的良好发展势头。

  

马福指出,这次清查结果也表明整个林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低,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伐资源减少。三是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占用现象依然严重,保护的形势更为严峻。四是林木消耗量呈上升趋势,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这期间,林木年均净消耗量达37075.2万立方米,较上次清查增加了5082.8万立方米,年均超限额8679.4万立方米。

  

据介绍,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根据第五次(1994-199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资料,我国林业用地面积26329万hm2,有林地面积15894万hm2(其中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667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112.67亿m3;全国人均有林地面积0.128hm2,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 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我国森林资源从总体上看有以下五大特点:

  

(1)森林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齐全,气候的地域地带分异极大,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形成了我国森林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的特色。

  

(2)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汇编的《世界森林资源状况1997》,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位居全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但因为中国人口多,占到世界总人口的约22%,从而使人均占有量小,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

  

(3)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各林种比例现状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林龄结构不够协调,林分低龄化问题突出。

  

(4)林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我国的林业用地利用率仅为50%左右,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美国、德国、芬兰等国都超过90%;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 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114 m3/hm2的68.5%。而且各省林业用地占土地面积比重差异大,残次林的比重也较大。

  

(5)人工面积大,但质量有待提高。建国以来我国人工造林成绩显著,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保存的人工林(不包括进行了采伐利用部分)面积达4667万hm2,约占现有有林地面积的30%;人工林蓄积10.13亿m3,仅占森林总蓄积的10%。全国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还不到整个林分平均水平的一半,质量有待提高。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和蓄水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比起来,其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得多。日本科学家在70年代曾对其国内森林生态价值进行过一次测算,其结果让人惊诧不已,因为每年的总价值高达1200万亿日元。国内也曾有人做过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大体为直接经济效益的8-10倍。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3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频繁的自然灾害一直在不停地给人们敲响着警钟。尤其是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受灾范围遍及全国29个省(区、市),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而建国以来至1997年累计一国林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仅为588亿元)。根据专家们的分析,水灾的根本原因是森林采伐和植被减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洞庭湖的变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洞庭湖湖面由50年代的4350 km2萎缩为如今的2691 km2除了围湖造田的因素外,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便是主要原因。据测算,每年冲入洞庭泥沙平均达1.29亿m3,而输出量不足0.33亿m3,平均有近1亿m3泥沙沉积湖底。自1951年以来,洞庭湖已淤积了40多亿m3,湖底平均淤高了1.7m,年均抬高3cm。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浩瀚风采已荡然无存。

  

随着对森林资源生态作用认识的加深,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已逐渐得到确认。在1998年水灾期间,国务院就发出了“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紧急通知,1998年底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将“山川秀美”列为两大主要目标之一。总之,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而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任何其它行业都不能替代的。

  

4从生态环境建设看林业的工作重点

  

由于林业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便成为林业的首要工作。针对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特点,今后一个时期内林业工作的重点是:

  

(1)分类经营,分区突破。对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一定要分类经营,并加快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于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且各具特点,因此就全国而言,必须分区突出重点,不搞“一刀切”。

  

(2)保护和发展并重。一方面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尤其是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和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另一方面还必须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建立起以商品林基地为核心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提高单位产量。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管理,依法治林;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增加对木材等林产品的有效供给。

  

(4)提高林地利用率。要使森林覆盖率逐步而稳定地提高,重点是要提高林地利用率。首先要加强对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保证迹地及时更新;其次是加强对低产林、疏林和灌木林的改造。

  

(5)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对已开垦的陡坡地必须按计划逐步退耕还林。这一方面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林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达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增长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

  

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作为林业的主体——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既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又是一个最大的循环经济体。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占首要地位,在山区开发中占基础地位,在面对气候变化占特殊地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林业肩负着改善生态和发展产业的双重使命。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我们林业人的重要职责,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发挥的作用之重要,肩负的重任之重大是前所未有的;林业在维护生态和能源安全蕴藏潜力之大,比较优势之明显,发展的空间之广阔前所未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之深刻,产生社会效应之巨大,为我乡林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林业是承担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发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加快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快林业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年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更是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的多种功效,在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具有其它任何行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巨大的生态功能,满足社会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形成丰富的森林和足够的资源,林业产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3林业在产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真正把森林的权和利还予民,在体现森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要加大林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重点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因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进行支撑。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只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立起发达的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种需求,积累资金,生态建设才有坚实的资金保障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滩面乡山区面积占全乡土地面积的80%,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5%以上,其中80%以上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山区,因此,我乡农民的经济收入与林业息息相关,靠山吃山是我们滩面乡的传统致富路。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引进木材加工企业,如三力木业有限公司在滩面落户,不紧安排了本地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农民上山种树的积极性,农民上山植树造林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林业站的技术人员及时引进、培育好优质的种苗,及时向广大农民供应,同时组织林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引导农民要砍一批种一批,注意林木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党的有关政策,认真落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种林无后顾之忧。林业还是滩面乡农村发展的潜在优势。滩面乡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在山,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潜在优势在林。因此,林业经济已经成为滩面乡人的龙头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林业工作者在林业双重使命中将承担重要作用

  

联系实际,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要实现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产业发展的双赢目标,既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又要重视林业产业发展,所以说,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重视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是林业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滩面乡把发展种植速生丰产桉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首选树种,把速生丰产桉作为全乡扶贫攻坚的“先锋树”,新农村建设的“致富树”,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态树”来种好、管好,实现农民人均30株速生丰产桉树。从而加快林业产业建设步伐,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

  

要实现以上奋斗目标,林业人必须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按照“身边增绿,山上治本”的工作思路。(1)坚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具体的施工设计;(2)认真地组织实施,从预整地、打塘、定植、施肥、管理等各个技术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3)严把苗木出圃质量关,带有病虫害、达不到苗木要求规格质量的劣质苗特别是假苗严禁出圃上山造林;(4)严加管护,林业产业的周期性决定了林业工作必须加大管护的力度。最终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4960844.htm


复制成功